1. 宝拓网>理财知识>行为金融学案例分析题

行为金融学案例分析题

最近在跟的几个课程都是和行为金融学相关,把学到的东西总结分享给大家。

一、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 行为金融学是,把人类行为融入到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体系里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是结合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狭义金融学的一个交叉学科; 罗伯特.席勒教授说:我认为,所有好的金融学都是行为金融学。

二、与心理学的区别 行为金融学花了很多时间讨论认知非理性、决策非理性、框架效应以及各种各样的偏差。

行为金融学案例分析题,第1张

其实这些东西,心理学在过去50年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对人类的思考过程已经进行了很多的探讨。

但是,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关注的影响可能不一样。

心理学家更关注:人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性,为什么会展现出某种行为偏差; 经济学家或是金融学家更关注:如果人有这样的行为,会对我们的金融体系、经济运行、资本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三、行为金融学研究什么 从陆蓉的课程来看,主要有几个关键词:

1、认知非理性 你没办法理解你的认知对象,在认识事务的过程中会犯很多的错误。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处理事务过程中会经过四个阶段: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

遗憾的是,在这四个阶段中我们都可能会犯错。

为什么会犯错,我客观地处理收集不行吗? 原因在于人类在认知过程中,总会存在偏差: (1)信息收集阶段 易记性偏差信息发生顺序影响决策; (2)信息加工阶段 代表性偏差——当事物的代表性特征表现出来以后,人容易冲动地做判断,而忽略了其它更多决定性信息; (3)信息输出阶段 过度自信——只要是正常的人,都容易过度自信,为什么大部份人觉得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中上?为什么如此多的人觉得自己的颜值处于中上? 回想起上半年买到吉利、腾讯、英伟达、科大讯飞时的沾沾自喜,当时差点以为自己就是巴菲特,自信心达到了空前高度。

然而看看下半年发生了什么?在整个投资生涯中,投资成功的经验会增加过度自信的程度。

牛市往往会导致更多的自信;而经历熊市的投资者比那些没有经历的更加悲观。

只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牛熊市,才能算是一只脚迈进了投资大门,才能平衡自己的投资心态和决策。

(4)信息反馈阶段 自我归因——做得好那肯定是因为自己能力强又努力,做得不好那就是环境不行或是别人配合不到位; 后见之明——当事情已经出现结果之后,误以为自己是早就知道结果的一种幻觉。

当币市涨跌后,总会发出感叹“我早就知道”这个也是属于后见之明吗? 认知失调——当事情的结果与预想不一致时,人感到一种不协调的痛苦,为避免这种痛苦,可能会对事实选择视而不见或是故意歪曲。

常常认为握在手中的股票就是好股票,哪怕已经跌了50%;为什么币市这么多人还在坚持所谓的信仰,是不是也在避免认知失调的痛苦。

很多时候,我们买入之后,就不去看坏消息;卖出之后,也就不再看好消息。

确认性偏差——一旦形成某种观念,就会拼命找证据支持这种观念。

有的分析师会先得出某种结论,再去收集对应的数据来支持这些结论。

神奇式思考——其实就是迷信,认为我们的某些动作会带来结果的不同。

特别是在我们赢了一声比赛后,之前的特定动作、幸运色、幸运数字等,会让我们产生神奇的错觉,认为他们传递了某些特殊力量。

然而,这可能是把一些具有相关性的事物误以为是因果关系。

2、决策非理性 我们是如何做决策的? 能获得最大财富的选择是最好的? 能获得最大效用的选择是最好的? 在所有研究实际决策的理论中,行为金融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天蝎座最有名。

(1)前景理论最著名的观点是:决策依赖于参考点。

举个例子,公司本月发了1万的奖金,你高兴不? 一开始你非常高兴,毕竟是意料之外的奖金。

但当得知其它同事拿了3万时,你恐怕高兴不起来。

这就是参考点的不同,导致效用的不同。

参考点受什么影响? 参考点的历史水平 阿里系的GMV增速赶不上京东GMV增速,这是坏消息吗? 参考点与期望水平有关,币市涨10%那叫微调,股市涨10%就直接涨停; 参考点与身边人的决策有关,这叫同群效应; 既然参考点是可以被影响的,那同样,参考点也是可被控制的。

想像一样,同样的大衣标价1000元,但其中有一件写原价1万,另外一件什么都不写,你更倾向于买哪一件? (2)风险偏好也影响人的决策 传统金融学认为人都是讨厌风险的。

而行为金融学认为,人讨厌风险这个特征只是在面对赢利时才表现的,在面对损失时,人往往表现为更喜欢冒险,更喜欢赌一把,看是不是有机会翻盘,能绝处逢生。

损失厌恶在牛市?熊市如何影响你? (3)错判概率而导致决策错误 为什么这么多人买彩票,明明中奖的概率低,投资不划算。

为什么大家坐飞机时更愿意买保险,坐汽车时反而不愿意购买,明明从出事的概率上讲,飞机应该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其实这些全都是由于错判概率而导致的决策偏差。

人在决策时,内心给予一件事情的权重并不等于它的实际概率。

这和理性人的做法完全不同。

若出事的后果很严重,则低概率事件就容易被高估。

若具有很高的绝对收益,但概率很低,投资者往往会被绝对收益吸引,而忽视了概率。

买彩票、打新股都是这样的理由。

这个特征,用学术的语言讲,叫“偏度”高。

市场上有很多这种偏度高的投资品种。

高概率事件容易被低估 父母对你的关心是高概率事件,拥有的时候被低估,失去的时候才觉得美; 资金配置比例决定了你的收益,但容易被低估忽视,大家更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到底买哪只股票; 四、启发与帮助 到现在,陆蓉的课程还没有结束,但其实自己很有困惑:

1、现在想的非理性判断、非理性决策,其实和心理学上的东西是一样的,和自己曾经学过的《决策与判断》《博弈论》是一样的,没有看到具体的区别;

2、更加理解自己在投资上的一些情绪,但还是无法克服;

3、如果可以通过行为金融学,试图去预测大的金融市场走向,那这门课才会变得更有意思。

先期待一下后面的内容吧。

行为金融学 | 前景理论之参考点

在所有研究实际决策的理论中,行为金融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最有名,并因此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景理论最著名的观点是:决策依赖于参考点。

什么意思呢?假设你的办公室是恒温的,你对温度没什么感觉,但秋天当你走出办公室的时候,一阵风吹过,你会觉得有点冷。

办公室的温度就是参考点。

但是在外面呆一段时间之后,你是不是对温度又没什么感觉了?这个时候,户外的温度就成了参考点。

期望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财富的增函数,虽然边际效用递减,但财富水平高时的效用肯定比低时的效用要高 。

但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例如,公司这个月给你发了一万元的奖金,你高不高兴? 传统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你当然知道自己是否高兴,因为这一万元绝对值带给人的效用是确定的。

但你可能会说,等一下,我得先看看同事拿了多少钱,如果他们拿了五千,我就高兴,如果他们都拿了三万,我就不高兴。

所以, 参考点就是同事的奖金水平 。

前景理论认为,效用并不取决于财富绝对值带来的感受,而取决于跟谁比,跟谁比,就是参考点的位置。

参考点不同,效用是不同的。

研究发现,参考点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在金融领域,投资中的历史水平,最重要的参考点是成本价 。

投资者总是会将现在的价格与成本价比,我称之为“往回看”。

往回看是与历史在比, 而理性人是“往前看”,看未来 。

“我已经赚了20%,可以出手了”、“等我解套了就走”……这些常见的投资决策,其实都是在“往回看”。

无论是20%还是是否“解套”,你在决策时一直都在与自己的成本价比,这个参考点成了影响你决策的重要因素。

历史水平的参考点,除了成本价之外,还有最高价、最低价等 。

常见的比如,现在价格降一点了,我再买一点,不就摊薄成本了吗? 摊薄成本,这是你将参考点定在近期的高点或低点而做出的决策。

期望水平指心理预期的一个水平。

例如,你买房子的成本价是100万,但预期水平可能是500万,那出售价格的参考点可能就是500万,而不再是成本价100万。

将决策的参考点定为同行或朋友的决策,这称之为决策的 “同群效应” 。

陆蓉教授研究发现,在公司金融领域,公司的资本结构(负债率)会参考同行业公司,公司是否违规也会受同地区公司的影响。

国外的研究发现,公司的分红水平会受同行业公司的影响。

投资决策同样有很强的“同群效应”,很多人投资不是去看投资对象,而是看朋友、专家买了什么,卖了什么,然后跟随决策。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指出:“可以通过改变参考点的方法来操纵人们的决策。

” 比如,商场在促销时,一件3千元的衣服,如果原价出售,就不如以3万元原价、现在1折出售销售得好。

原价是顾客决策的参考点,1折让人感觉便宜。

很多人买东西,不是看绝对价格,或自己是否真需要,而是看是否便宜。

“便宜”需要参考点,而参考点往往被卖家所利用。

再比如拆股,当一只股票的价格高企,影响股票的交易量和投资人(尤其是散户)的购买欲望,这时股份公司就会考虑将股票拆分,降低股价后,投资人(尤其是散户)会觉得股价“便宜”了,会争相购买。

而其实股票分拆后,股东权益不变,公司的总市值、基本面等都没有变。

现在各大网站人为制造了很多促销日,许多平台商家都会参与,通过控制参考点的方法来让顾客产生“便宜”的错觉,有效达到了促进销售的目的。

这就是各种人造节日存在的行为学基础。

任何选择不能看绝对水平,而要看相对水平。

参考点与历史水平、期望水平、他人决策等有关。

参考点还可以被控制和调整。

例如,你到现在还感觉到不幸福,或者说效用不高,无一例外,那一定因为参考点定高了!试着调低一些参考点,你的幸福感将油然而生。

什么叫学习生活?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广义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生活包括人类在社会中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影射;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一起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生活也是体现人类所有的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广义上指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动、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娱乐等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玩味生活。

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付出努力;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价值'具体'在人生观领域中表现。

在一定意义上,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意义,评估人生'价值量'大小,可以理解人生的意义如何,理解人生意义大小;生活是比生存更高层面的一种状态,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观的态度。

什么叫学习生活

你这句话是有歧义的1.学习怎么生活2.学习的生活1.生活,首先要具备生存的能力,吃、穿、住、行这四个方面是最基本需要满足的。

所以你必须有经济来源。

情感,人不是机器,人是需要感情的,那是一个人活着的总需要依托,所以就必须学会处理感情。

2.学习的生活,就是以学习为主的生活,学习到东西变成了最终目的,以任何合理的能促进学习的方法去生活。

比如读书的时候,你就该你学习老师教学的知识为主,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休息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有时间的时候温习和预习功课,吃好睡好,以最好的状态学习最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