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宝拓网>理财知识>把个人信息给第三方催收合法吗

把个人信息给第三方催收合法吗

国家是不允许的。

可以保存证据起诉平台,现在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聚投诉填写证据投诉,也可以拨打银监会电话12378,网贷跟信用卡现在都统一归银监会管理,效果也很明显。

网贷之所以凭借一张身份证一张电话卡就是窃取通讯录来作为...。

把个人信息给第三方催收合法吗,第1张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5条和23条对催收有用吗

催收最怕的两条法律法规你知道吗?不管你是欠银行的还是欠网贷的,有两条法律法规是他们打死都不想让你知道的。

先点红心在观看。

以免被下架。

如果您逾期以后想协商还款,又不想被催收天天骚扰,接下来你一定要看完。

第一个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5条: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个人有权撤回其同意。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即便你借款合同上签字同意了,债权方有权把你的欠款信息委托给第三方公司进行催收。

现在你可以要求撤回,而他们还不能拒绝。

第二个就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3条:个人信息处理者向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提供其处理的个人信息的。

应当向个人告知接收方的名称或者姓名、联系方式、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和个人信息的种类,并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

条款很绕口也很长。

通俗易懂的就是债权方委托第三方进行催收时,要将第三方的信息清楚地告知给你,并且还得取得你的同意。

听到这里,你可能觉得这两条都是胡扯的,不现实的。

当你拿起法律的电话跟你的债权方沟通时。

你就明白这两条条款的重要性。

朋友们我们虽然负债了,但我们还是合法的公民,既然是合法的公民,就享有公民信息保护的权益。

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是国家颁布的,任何组织、个人都需要遵守。

债权转让需告知债务人吗

法律分析:需告知债务人。

债权人将债权转让至第三人时,应由该债权人履行对债务人的通知义务。

如果债权人与第三人在债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转移债权,则该转让行为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四十六条 债权人转让债权,未通知债务人的,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债权转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是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

任意泄露他人的隐私是违法行为吗?像媒体曝光违法行为什么的算吗?

泄露他人隐私当然时违法行为。

但是媒体曝光违法行为不是侵犯隐私权的表现,是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常与新闻媒体联系在一起,但其本身并不能直接与新闻媒体划等号,因为新闻不一定是舆论,新闻媒体只是传播意见进而形成舆论的工具,总之,新闻媒体的监督只是舆论监督的一种,而非全部,舆论只是借助于传播工具实现其监督的目的。

在中国现行法律中,《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讲民事权益范围中包括了隐私权,根据中国国情及国外有关资料,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及将它们公开。

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之于众。

7、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8、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9、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之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隐私是自然人的个人事务,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

个人事务,是相对于公共事务、群体事务、单位事务而言,是以具体的、有形的形式表现于外界的隐私,且以特定个人为活动的主体,如朋友往来、夫妻生活、婚外性行为等。

扩展资料:民法通则第一百条 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条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140条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141条盗用、假冒他人姓名、名称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侵犯姓名权、名称权的行为。

参考资料来源:-隐私权参考资料来源:-舆论监督。

在第三方平台借款,个人信息会被泄露吗?

建议你还是找那些正规平台,比如最近宣传很多的学银钱包、趣分期这些,他们应该不会泄露用户隐私的。

更安全更有保障。

催收泄露个人信息违法吗

亲,我是问一问法律咨询代老师,!🙂违法,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的基本原则是遵纪守法、规范审慎、保护隐私、严格自律。

从业机构开展债务催收业务时应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亲,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祝您生活愉快!🙂催收泄露个人信息违法吗亲,我是问一问法律咨询代老师,!🙂违法,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的基本原则是遵纪守法、规范审慎、保护隐私、严格自律。

亲,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祝您生活愉快!🙂。

违法。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银行对于逾期不还款的债务人,可以催收欠款的,而在催收欠款的过程中,银行不得侵犯债务人合法权益。

如果催收泄露个人信息上升到侵犯隐私、干扰他人正常生活,那么可以保留证据报警。

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除此之外,如果有未经借款人本人允许,拨打借款人通讯录内的亲人或者好友电话并进行多次骚扰;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恐吓、威胁借款人或者通讯录亲友及家人;借款人逾期后每日催收电话超过3个以上;曝光借款人个人信息;到借款人家里或工作单位催收导致个人声誉严重受损的行为等都属于违法行为。

综上所述,如果银行催收欠款时泄露欠款人隐私的,欠款人有权要求银行承担侵权责任,如果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